整改、降级、摘牌……主管部门对5A级景区接连出手(13)

2016年8月2日,新华社发表《旅游官员是如何“靠山吃山”的?》一文称,景区评级、旅行社资质评定、旅游专项扶持资金拨付和旅游地产开发成为“旅游腐败”四大重灾区。

该文援引某旅游局干部的话说,5A级景区的评选程序分三轮,第一轮是景观价值的评定,第二轮是专家暗访管理与服务水平,第三轮是现场明察。“其中暗访比较厉害,但也可以做工作,会提前知道是谁来、什么时间暗访。”

文章还称,在景区评级、资质审批等环节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违法分子往往以一种合法合规的程序掩盖腐败,甚至形成了产业链,景区评级、资质办理背后都有专门的公关团队,明码标价。

王兴斌认为,开展景区质量标准评定工作的本意是促进景区建设与提高服务质量,但由于该项工作采用纯行政手段推进,特别是5A级景区成为一个地方旅游形象的标志和工作目标时,评选就变了味。

他说,“从编制规划、审报审批到复核过关,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与某种利益与关系相挂上了钩。”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35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