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对华供货不受美国影响!中国芯片需求激增,德巨头称100%技术自控

芯片|对华供货不受美国影响!中国芯片需求激增,德巨头称100%技术自控

文章图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 , 2019年中国芯片进口金额高达3040亿美元 。 在疫情打击全球经济的情况下 , 中国仍是芯片产业的重要增长动力 。 数据显示 , 2020年8月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311亿美元 , 同比激增11% , 创下中国集成电路单月进口额第二多纪录 。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复苏 , 芯片产业还将持续受益 , 因而不少国际芯片巨头纷纷表态 , 对华供货的意愿不受影响 。

1、技术100%自控 , 德国芯片巨头继续押注中国市场
最近 , 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收购英国ARM公司引起芯片界一片关注 , 原因是ARM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设计架构方案提供商 , 其被美国公司收购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 随后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 , 被收购的ARM将保持独立性、继续服务全球 。 他还指出 , ARM的知识产权注册地在英国 , 对全球的知识授权将不受外界影响 。
无独有偶 , 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也做出类似表态 。 据报道 , 英飞凌CEO Reinhard Ploss表示 , 公司的核心知识产权注册地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 这能确保我们控制100%的技术 。 换言之 , 英飞凌在华销售的芯片产品将不受到美国的影响 。
据了解 , 英飞凌的前身是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 , 1999年正式从西门子中独立 , 在功率半导体、汽车微控制器、传感器等多个领域拥有全球优势 。 对部分读者来说 , 英飞凌可能并不陌生 , 在3G时代 , 英飞凌研发了很多手机中的3G通信芯片 。

目前 , 英飞凌是成为全球十大半导体制造商之一 。 在细分市场领域 , 英飞凌不仅在功率半导体和安全控制器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 还是全球第一的车用半导体供应商 。
【芯片|对华供货不受美国影响!中国芯片需求激增,德巨头称100%技术自控】英飞凌在中国也有不少业务 。 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 英飞凌在中国建立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多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 与国内包括华为、方正等厂商合作 , 为中国电子行业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
英飞凌还希望继续押注中国市场 。 在国际市场环境和竞争越来越复杂下 , 英飞凌CEO指出 , 中国芯片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 , 但仍期待实现中国业务的健康和长期发展 , 并做好了应对更大竞争的准备 。
2、自毁门路 , 美国芯片行业损失1700亿美元
英飞凌的言行不仅在遵循全球自由市场竞争的基础商业原则 , 也照应了日前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 · 盖茨的一句话 。 据美媒报道 , 比尔 · 盖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过去美国靠出售昂贵的芯片创造高收入工作 , 现在他国走上芯片国产化道路 , 这意味着未来不仅失去高薪工作 , 还使得别人能够自给自足 。 这种行为真的有好处吗?

当前 , 许多美国公司都在蒙受失去客户的经济损失 。 代表美国半导体产业利益的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近日表示 , 美国芯片设备和软件出口受到影响 , 一些企业已经损失近1700亿美元 。 在此背景下 , 美国企业巨头纷纷寻求恢复供货机会 。
美国手机芯片巨头高通公司表示 , 失去供货机会让其损失超过80亿美元 , 损失的客户还可能被海外竞争对手抢走;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表示 , 正在与相关部门保持合作 , 以寻求继续对在华客户供货 。

有德国媒体认为 , 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 , 现在中芯国际和华为将各自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 , 开发出全新的芯片 , 完全是有可能的 。
美国可能担心损失过大 , 目前态度似乎有所“退让” 。 据外媒的报道 , 美国处理器大厂AMD表示 , 已获得向某些公司销售产品的许可证 , 预计业务不会受到美国的影响 。 据了解 , 作为华为笔记本电脑CPU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 AMD的锐龙系列CPU被华为多款产品所采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