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事发生!百度抢入的这一“硬核”会不会飞?(附股)( 八 )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已经商业化应用的自动驾驶车队,规模都非常小。以网约车公司Lyft与安波福、宝马合作的拉斯维加斯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为例,其现在只有30余辆车在运营;另外,谷歌系自动驾驶公司Waymo也推出了无人驾驶出租车,但仍只是测试,并未向公众开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曾在论坛上发言称,当前已有小规模的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案例,表示自动驾驶已经走过了“科研探索期”,现在进入“产品孵化期”,即“从1到10”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会非常漫长,据他预计,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要到2060年。

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涵盖平台、技术、法规等方方面面,参与者包括主机厂、零部件厂商、科技企业等诸多行业,集成复杂度极高。而当前,最核心、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尚无法解决。

“没有商业化应用就没有量产。”李德毅强调,决定自动驾驶汽车影响力的不单单是技术,而是要从现有的系统切入,找到有刚需的应用场景,例如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等。

不少从业人员也认为,无人驾驶的未来“太远”,而且需要难以估量的资源投入,寄希望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如果一直只是停留在测试阶段,技术发展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变革意义也不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