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罢工背后看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四 )

事实上 , 上世纪中后期的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正来自跨国公司 。 通过在原料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相应制度性约束较弱的国家开展业务 , 跨国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 东道国也得以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 。

多数消费者本身也是生产者 , 公司的全球布局所产生的人力需求结构的变化 , 反作用于企业雇员 , 进而引发消费市场的升级与发展 。

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 , 其趋势性的集合运动 , 反映到中观层面就形成了产业的国际转移 。

产业的国际转移具有明显的“棘轮效应” , 在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 逆向的转移很难大规模发生 。

上世纪70年代以来 , 产业的国际转移开始加速 。 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转移后 , 大量向中国集聚 。

但是 , 从国家层面来看 , 产业的向外转移并未形成产业空洞化 。 美国将其优势资源用于服务业的发展 , 在金融、电信、教育、医药研发、生物技术、航空航天、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 。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 , 美国服务业企业使用同样的资源和投入 , 可以获得更高回报 , 也支撑了其雇员的高收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