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视频回信勉励青年: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二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袁隆平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开始了农学实验。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给它取名为“野败”。

各地科研人员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又在农场支起了小黑板,给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讲课。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大会战打响。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的一间会客室墙上悬挂着一幅照片,金黄色的稻浪翻滚,左上角有袁隆平写下的一行字:湖南溆浦,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