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标准者得天下”---王跃林博士标准化创新之路( 三 )

2013年ISO/TC256委员会首次在成都举行年会,王跃林博士的一篇论文引起中外专家关注,委员会决定增补王跃林为密封胶用纳米碳酸钙ISO标准计划的联合负责人。

王跃林博士抓住这次机会,下决心要在ISO标准上有所突破。他与工作团队一起对标准草案文本进行逐字逐句梳理,对关键指标进行多次试验验证,多次与国内外专家进行磋商,做了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

参与标准审核和投票的还有日本的专家,他们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纳米碳酸钙生产国,对中国人主导制定标准耿耿于怀,多次提出质疑,而且在不同阶段表决中要么反对要么弃权,不断制造麻烦。

至今,王跃林博士对2014年9月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标准讨论会上的一幕仍记忆犹新:“那次会前,日本代表对草案表示强烈反对,提出了30多条意见,并要求只能制定技术报告,不能形成国际标准。面对挑战,我们没有气馁,我是用户,心里最清楚什么样的指标才是最适合的,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标准争夺战。”

为了应战,中国团队在去瑞士前连续几天夜以继日讨论,逐条分析研读,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资料。在瑞士讨论会上,王跃林等人对所有意见进行了详细解释,对日本专家现场提出的质疑一一作答,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了第二天凌晨,最终用事实说服了日本代表。2015年,中国主导的ISO18473-1:2015《密封胶用纳米碳酸钙》发布,这是中国在ISO标准体系中完成的首项纳米材料标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