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非洲“幺蛾子”添新招 千亿种子市场引资本扎堆( 二 )

欲从源头防治“幺蛾子”

2018年7月,草地贪夜蛾首次传入亚洲地区。今年1月,我国云南省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危害。“幺蛾子”不仅传播快,破坏力也极强,根据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CABI报道,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个玉米种植国家中,“幺蛾子”造成玉米年减产830万到2060万吨,经济损失高达24.8亿到61.9亿美元。

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迁飞杂食性害虫,2017年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虫“黑名单”;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农业害虫,短短数日就能糟蹋上万亩农作物。

采访人员了解到,草地贪夜蛾的防控重点是幼虫防控,包括应急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形式。联合国粮农组织防控草地贪夜蛾指导手册及国外登记防控该害虫的化学农药包括高效氟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生物防治则是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

在7月19日举行的“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草地贪夜蛾虫害扩散速度已减缓,但还将全力指导各地抓好秋粮的田间管理,严防严控草地贪夜蛾,重点是加强黄淮海等夏玉米主产区以及西南重点发生区虫情监测和防控,努力实现“虫口夺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