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下半场:科技+牌照( 三 )

“相比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获取的小贷牌照,消费金融和民营银行的牌照含金量无疑更高。”中国银行法学会理事认为,随着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扩股,可能将有更多金融科技机构会被引入成为股东。随着金融科技进入下半场,科技和牌照成为机构生存的根本,不排除未来金融科技公司将取得更多金融牌照的可能。

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加快推进监管基本规则拟订、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服务金融业综合统计,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市场认为,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来说,该规划的落地将改变中国金融科技现状。

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清华五道口举办的2019专题论坛“金融科技与小微贷款的未来”上再次强调,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必须持牌。

在该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指出金融科技的四大现有模式:一是以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大银行模式,二是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百信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模式,三是以常熟银行和泰隆银行为代表的线下到线上模式,四是以飞贷金融科技为代表的赋能模式。同时,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监管。他坚信金融科技一定会改变整个金融生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