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睡前聊一会儿( 二 )

端午到了,要较真棕叶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吃着小龙虾,还要琢磨虾头和虾身是否要分类丢弃?最可敬的是每个小区的志愿者,在你“破袋”时仔细探测,有如学术研究一般,审度你有没有扔错了筒……上海人较真到令人崩溃的表情,是不是让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垃圾分类,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睡前聊一会儿

其实,更如履薄冰的是上海的管理者们。被市民用放大镜打量的,不止是垃圾分类准则,还有城市治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甚至是应对质疑的能力。撤筒和“定时定点”,是通过形式上的约束,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一招,在被白领们网上吐槽后,上海的部门管理者提出,不要一刀切,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做到“一小区一方案”,结果奇招迭出,收效甚好。再如,提倡湿垃圾居民自行“破袋”投放,为了怕居民弄脏手,不少街道在垃圾箱房配置了感应式洗手池。还有质疑是,垃圾分类之后的末端处理能力能否跟上,是否前头精细分类,后面一“混”了之?上海一边稳步提升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一边落实规章惩处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政府与百姓类似的良性互动,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