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渡槽 人工天河( 三 )

□陈鑫明

在泸县奇峰镇,每当有人穿过华丰渡槽的时候,都会赞叹这座凌空飞架的建筑物,而当地人一般都会自豪地说:“高,当然高!这个比泸州沱江大桥还高!”然后会给你指路,“那边还有一个胜利渡槽,双层的,更好看!”

“胜利”“华丰”——这两个带着时代印记的名字,可以暗示这两个渡槽的“年龄”。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的它们,今年2月已由省文物局推荐,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泸县文物局的专家了解到,这些以灌渠、渡槽构成的石渠,在泸县境内大约有3100公里。如果按照区划调整前的泸县计算,当年建设的石渠长度大致达到了5000公里,称得上水利建筑的“万里长城”。泸县地处巴蜀丘陵之地,田高水低,天旱年缺水严重。这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历朝历代修塘蓄水、筑堰引水从未间断。唐乾元中,有苏德先凿双井于城北20里石洞以供民用;宋隆兴八年,朝廷下诏兴修水利;明清时期朝廷下诏,因地势修治陡塘湖堰,蓄泄以备旱潦……进入二十世纪,先后在濑溪河、马溪河、龙溪河、九曲河及部分支流筑堰,以扩大灌溉面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