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把年轻人的痛苦当回事儿?( 三 )



1931年 , 鲁迅31岁 。
做了两年多中学老师后 , 他终于当上了临时政府的教育佥事 , 但这并不是一件多么让他开心的事情 。
十年后 , 在《呐喊·自序》里 , 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生活: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 , 如大毒蛇 , 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许多年 , 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
客中少有人来 , 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 , 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 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

后来的研究者们 , 把这一切的痛苦与寂寞 , 归结为一个先行者对于无力改变现实的悲愤 。

但我却觉得 , 在这个宏大而正确的理由背后 , 理应还有一些不应该被遗忘的情绪:
脱离了青春时代 , 却远远还没有足够能力变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成年人时 , 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
 
它们恒常存在于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心中 , 仿佛行星公转 , 永恒环行 。


01


你觉得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小时候 , 我坚信只要长大了就能获得所有我想要的:
比如熬夜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不理会批评的勇气 , 又比如把一只全家人都嫌弃的小猫拥入怀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