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世界的终极秘密就藏在这4个字里( 四 )

讲一个我最近读书思考的收获,跟大家讲一个午餐肉的故事。 我们很多人喜欢吃午餐肉,尤其是涮火锅的时候。午餐肉谁发明的呢?二战之前的美国人。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午餐肉帮助美军打赢了二战”。 美军在二战当中动员了上千万人,平均每人每天能够吃进去的卡路里的含量大约4000多大卡。 德国人一天大概能吃3600大卡,日本人最惨,日本人一人一天只能吃到2000大卡。

你可能对数字没什么概念。 举个例子,比如我,医生建议我减肥,每天要把食量限制在2300大卡。我日常是不干什么体力活的,尚且需要这样的食物量。这样你是不是就明白了? 二战时候的日军在战场上拼死拼活,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居然比不上我。吃不饱饭,打仗这不肯定要输么?这是为什么?日本穷?美国富?有这个因素,但是要知道即使富庶如美国,它的食品供应也是缺的。 真正的区别在哪里?答案是:美国人吃午餐肉,日本人吃米饭饭团。就是这个区别。 那是战场,对于午餐肉的拥有者美军来说,首先不存在“炊事班”的概念,多少部队,上多少天,带多少午餐肉就行了。 如果要吃饭团,那得拥有多么复杂的战场食物的供应链啊,得有柴、灶、米、水等等,否则怎么煮饭?米饭煮熟了要馊,所以不可能大量制作,长期储存。在很多特定的战场情况下不能生火做饭,一旦有炊烟就会被敌人一锅端掉,这个复杂性导致了即使日本有极强的国力和无限制的米饭供应,它的前线士兵也吃不好,也吃不饱。第二个因素,运输、配给这是多么复杂的系统,吃米饭的部队要配齐米、酱菜、一点肉、锅具、灶具、燃料。 这么多种的配给对于日本军队来说它的后勤系统很难做到。可是午餐肉不存在这个问题,所有的复杂工序全部在后端解决,是在美国本土的午餐肉工厂里完成的。还有一点,美国到二战的后期,它的肉类也不够,而且我们知道美国人不大吃碎肉,要吃整块的肉,而且美国人不吃内脏。 如果一开始送上战场的是整块肉,但后来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不好,开始往里面搭配碎肉,开始出现内脏,开始出现肉类的减少,前线的士气就会受影响。但是午餐肉没有这个问题。 送到前线就这么一盒,至于里面是什么肉不知道,加了多少淀粉不知道。前线士兵很高兴。想吃热的烧点开水烫一烫,想分着吃拿一把刺刀分开就可以了。 大家听明白这个故事背后的内涵了吗? 过去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通常是从“数量”这个纬度来思考的。 经济更发达、拥有的物质更多。我们学习者希望拥有更多的知识,也都是从“数量”这个纬度来考虑的。但是大家是否发现,文明的发展、个人能力的发展,其实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即使它没有改变数量,但是它直接提升和改变了我们的个人竞争能力和文明水准,这个词叫“认知折叠”。越文明的系统、越强的能力,就是把越多的复杂性折叠在后端,而让前端享受空前的便利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