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能星座要翻几道坎儿( 三 )

任务可变、天基计算、请求管控等是智能卫星的重要能力,但这些还不够,赵军锁说:“我们希望构建的是一个智能无限延展的平台。希望把底层算法移植到卫星上,让地面的软件开发者可以参与到天基智能的形成中来。”作为天智系列卫星总设计师,赵军锁带领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智能卫星的研制等工作。

节能增效 自主可控

“天智一号”搭载了云计算平台,通过自主感知计算负载实现智能管理、调度计算资源,在轨完成大量数据处理工作,省去了大量不必要的数据传输。作为智能卫星的初步尝试,“天智一号”的计算能力还是相对有限的。

目前,人工智能的模型大多在地面上,因为高计算能力往往意味着高能源消耗,而卫星的载荷有限,把地面上的超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搬到太空困难重重,大量计算无法在天基进行,仍旧下传采集到的大量数据,由人工智能学习后将模型上传至卫星,这需要反复地矫正、训练。

要增强卫星的计算能力,使其更“聪明”,必须在节能增效方面下工夫。“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软件针对更低功耗的芯片做算法上的‘翻译’,让现在GPU(图形处理器)上跑的算法能直接在低功耗处理器上跑,把人工智能算法搬到卫星上。这样就能在卫星上做更多的运算,让卫星上的人工智能与地面的差距越来越小。”赵军锁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