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中国家电大战真相:中国家电有什么、缺什么、怕什么( 四 )

上世纪80年代,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等家电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完成普及,成为普通家庭的刚需产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发达国家引进家电产业,核心技术掌控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手中,即便是小小的微波炉,对当年的中国来说也堪称“高科技”。

一直到本世纪初,生产合格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业努力的目标。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的锤子被收入到了国家博物馆,成为那个时代、那个产业阶段的历史记忆;1992年格兰仕面临过“投产10台微波炉、2台报废、8台出问题”的窘境,梁庆德甚至在厂区立起了一块长1米、宽0.7米的“耻辱牌”,把别人的耻笑挂起来“卧薪尝胆”;同期,在空调市场极为紧俏的情况下,朱江洪下令格力停产整顿三个月盘查质量问题,后来又成立了全行业独有的零部件“筛选分厂”,以杜绝外部采购零部件的质量问题。

中国家电产业是技术后发国家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原创”、从“生产代工”到“品牌输出”的典型发展路径,经历了技术引进、合格生产、进口替代、服务竞争、产品改进、国际化探索和全面能力提升的过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从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市场、售后等全产业链体系。今天,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为使命、尝试多元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的家电行业,对技术、质量、品牌的理解和产业链把控能力早已今非昔比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