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歌舞片却喜欢广场舞吗( 二 )

尽管我们被认为是不善歌舞的族群,但即兴起舞似乎也不是什么难题,类似于作家蒋晓云写的,“不管是怎样的世局,锣鼓对中国百姓仍然有绝对的号召力”,无动不舞、无声不歌,仍是一种文艺传统。不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歌舞片在华语电影里也只有过刹那辉煌,上世纪六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推出过不少歌舞片,讲究的都是布景豪华,服装艳丽,都被视为是西化的歌舞片。这个世纪里可圈可点的,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与周杰伦导演《天台爱情》,倒没有一味讲究奢华排场,还试图寻找与大众感情对接的可能性。如何让好莱坞加百老汇的歌舞形式落地,激起本土情感共鸣,仍是一个道且漫长的难题。

最近看到一个剧本,讲到外国友人刚刚来到中国所接受的震撼洗礼里,也包括了广场舞。这样的场景,不一定是刻意为之,就像在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写作的《鱼翅与花椒》里,她与中国菜的相遇充满了各种活色生香的奇趣,但那些诉诸味觉嗅觉的感受始终没法呈现在影像画面上,算来算去,能够入画的还是广场舞比较直接。在许秦豪导演的电影《好雨时节》里,韩国的郑雨盛来到成都出差,后来与高圆圆在街头遭遇一场广场交谊舞,两人借势相拥起舞,外面闹哄哄,他们自有内心的安定。广场舞,更像一种日常生活仪式,不必绕开,参与即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