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影院不为“熊孩子”开儿童厅?( 三 )

如果说“闹腾型”的儿童观众出现的概率大多发生在像动画片这样低龄观众认知障碍较小的影片身上,那么偏成人向的电影则是“十万个为什么型”儿童观众的“重灾区”:《复仇者联盟4》里每出场一个英雄都要向父母询问“他/她是谁”,《流浪地球》看不懂“这是什么机器”,《我不是药神》不明白“他/她得什么病了”——最可怕的,是当小孩子抛出这些问题后,往往会获得那些不放过任何一个育儿机会、“答疑解惑型” 家长的回答,这样一来二去,周围的观众基本只剩怒火和无奈,根本无心观影。

有影迷B告诉毒眸,他曾经历过理性沟通无效后与“熊孩子”的家长产生言语冲突的情况,“今年北京电影节一部经典影片放映时,有一个小孩在影厅里放声大哭了超过10分钟,严重影响到其他的观众观影,最后大家集体大喊要求父母带孩子离开影厅,他们才出去。”

为什么在电影院遇到“熊孩子”的概率如此之大?

曾有心理实验表明,3岁幼儿注意力可维持3-5分钟,4岁孩子10分钟,5-6岁儿童也只有15分钟。因此,低龄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生理特征导致大部分儿童都无法在影院中老实、安静地撑过一部电影漫长的两小时。也有美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曾建议,在孩子2岁半或3岁后,家长再带他们去电影院比较合适,而孩子真正能享受、理解一部电影的年龄起码也是在4岁以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