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及其他( 二 )

明中叶,西方已经进入大航海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谁掌握了海上贸易的主动权,谁就一定是强国。这个真理至今仍然有效。所谓国际关系,说穿了就是贸易关系,就是互通有无,就是垄断与反垄断,斗来斗去,发现还是非零和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不就是全球化吗?

那个年代,从欧洲经由非洲好望角到印度洋,经马六甲到中国南海,东西海上贸易路线已经建立。而在东方,以澳门和中国东南沿海为出发地,与菲律宾马尼拉、日本长崎建立起牢固的海上贸易路线,是东南沿海繁华的保证。这一路线却无情地遭到海禁的专横拦阻,于是,沿海居民就下海去做海盗了,但他们的目的却不完全是烧杀抢掠,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做海上贸易。因为海禁,这贸易由公开而转为私下,从合法变成不合法。那时海上最著名的“倭寇”,首领汪直其实是中国新安人。浙江主持抗倭大局的胡宗宪招安此人,轻而易举,无非答应他两条,一是免死,做回良民;二是开放海禁,正式做生意。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因明朝廷上层的斗争,胡不得不砍了汪的头。

胡宗宪抗倭,耗费巨大,收效甚微,虽有戚继光、俞大猷名将辅助,其实也事倍功半,最后解决还是靠开放海禁,让贸易正常化。人只要有活路,一切就会归于平静。甚至到了明清替代之际,天下大乱,这贸易也仍然在维持,稍一和平就迅速发展。可见,尊重客观事实,顺势而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道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