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70年( 二 )

70年的变革与发展,深刻改变了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农业发展不仅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局面,更站上了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其中一些经验弥足珍贵,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基础上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经过反复探索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正是由于农业的稳定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才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更有底气。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始终是贯穿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经验模式可循,唯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从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取消农业税等,每一步改革和探索,都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并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赋予中国农业发展强大动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