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816”人的故事(触摸工业遗产)( 六 )

翟文的父母当时在“816”配套的机修厂工作,但从未跟子女谈论过自己的工作内容。翟文也是在工作多年之后,因为维修需要进了一次洞。他还记得,进洞得办专门的“进洞特许证”。

“四处有人站岗,不敢乱走乱看,但满眼都是明晃晃的不锈钢设备,可先进了。”翟文回忆,那是他第一次走进“816”,也是第一次了解自己一家老小从河北迁徙而来的原因。

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让“816”活下来

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816工程停建。当时,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已经完成。宝剑即将出炉,却到了铸剑为犁的时代。

宣布停建时,不少人失声痛哭。来不及难过,大家又陷入了困惑。摆在面前的,首先是生存问题。

“不救活‘816’,死不瞑目!”“816”厂原党委书记徐光这句话,是吼出来的。由“军”转“民”,二次创业,烤面包、种蘑菇、养蚯蚓、做铁钉……尝试不少,“816”人的心酸自不必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93年上马了第一条化肥生产线。“816”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这才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越来越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