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金融”怎样走好“最后一公里”( 二 )

从轰轰烈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到冷冷清清关闭上演“关闭潮”,不过6年而已,但这股风潮是在市场规律主导下的重新洗牌,还是社区支行真的无法继续走下去?

曾经的竞争筹码

社区支行的概念,源于2013年原银监会的一份《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文中,原银监会将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不过,与一般支行不同,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的主要特点是不办理对公业务,单户授信余额不超过500万元。目前,全国持牌的社区支行有5700多家。

社区支行通常坐落于住宅区附近的商铺之间,面积较小,一般配置两至三台自助机具,加上两至三名员工。大多数的业务由客户自助办理,必要时员工也会给予协助,客户基本都是来自周边小区的居民,以中老年客户居多,流量并不大。

与传统银行相比,社区支行功能设置简约、定位特定区域和客户群体、服务便捷灵活。因此,推出之初,社区支行被形象地形容为24小时便利店式的“楼下金融”,意在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精准覆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