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好作品需要爱、悲悯和常识”( 三 )

1983年,陈小波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被分到摄影部。作为资深图片编辑,她著有《中国摄影家》丛书、访谈录《他们为什么要摄影》《影观达茂》丛书,还有英文版图书《摄影,感受中国》。2011年,“新华典藏”项目启动,陈小波成为这个项目的执行主编。

这个工作就是把新华社老一代摄影家的经典照片找出来,用国际收藏标准做出来,交由中国照片档案馆永久性收藏。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遴选照片、把制作好的照片拿到老人家那里签字。为了给老摄影采访人员做口述、做典藏,陈小波必须要去翻阅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影像资料。几年间,她翻过的新华社老照片达几百万张,再加上外面的照片,看过的照片有一千万张。如今,陈小波担任了新华社微电影《红色气质》及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图片主编及讲述人。

如今相机、智能手机普及,摄影门槛变低。身为资深摄影家,陈小波还分享了自己对当下摄影状况的观察,“很多摄影老前辈,曾经用的相机,连现在的手机都不如。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经典的照片。现在的我们,很多人都拿着好相机,智能手机,但拍出好照片依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不少人的摄影器材很高级,开着豪车去远方,但如果缺少爱、悲悯、常识,也很难拍出好作品。坦白说,如果没有常识,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没有对事情和人的尊重,你就很难做好摄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