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实验室代表科学的“希望工程”( 四 )

事实上 , 中微子含有“一丁点”物质 , 质量不为零的微小物质有助于中微子在形态上的转化 , 迈着“轻快步伐”的中微子在宇宙空间驰骋时发生了“风味”变化 , 中微子的摇摆变化被物理学家称为中微子震荡 , 它是一种不带电 , 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 , 中微子有三种类型: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 , 它在目前已知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粒子中占有了四分之一 , 中微子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与演化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 它有一种特殊的性质 , 在传送过程中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或发生了中微子振荡 。 三种中微子原则上相互振荡、两两组合 , 似乎形成了三种模式 , 自上世纪的60年代 , 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两种模式迹象 。 前两种振荡模式的“太阳中微子之谜”和“大气中微子之谜”得到实验证实 , 日本物理学家获得了2002年的物理诺奖 , 然而 , 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型有待发现 。

2012年3月8日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合作组在北京宣布 , 科学家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 他们测量了振荡的几率 。 这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种新的认识 , 重要的发现将对中微子物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有助于破解宇宙反物质的消失之谜 。 中国大亚湾实验室的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 科学家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 , 有必要进行下一代的中微子实验 , 寻找宇宙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性的原因 。 2012年12月20日 , 《科学》杂志公布了2012年的十大科学突破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的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登上榜单 。 《科学》杂志发表了评语 , “如果物理学家不能发现超越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 , 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代表了粒子物理学的未来 。 大亚湾实验室的成果可能标志了这一领域起飞的时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