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国家机遇迸发干劲儿( 五 )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这几年,香港教育局及不少民间团体举办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不少学校与湾区内的学校结成“姐妹学校”,交流涵盖文化、学术、历史、体育、英语等多个方面。一些来自内地的香港学校,还会时常组织“寻根之旅”,带领学生回到大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澳门。不少活动以及论坛讨论都由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出发。澳门的年轻人对大湾区的认同更体现在升学选择——他们不再局限于澳门,而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以大湾区作为基地向全国发展。

在青年营活动中,8天的碰撞,让这些年轻人对彼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梁昕看来,香港同学知识面广,会分析时事背后的原因,注重实践,虽是学生身份,但不拘泥于校园生活,有社会参与感;大陆学生乐于研究,表达能力强,“只要把话筒递给他,他们就不会怯场”。

华英中学中四D班的张宇轩认为,大湾区的建设带动着粤港澳三地的联通和交流,各地都因此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方向,“就像一个纽带一样,将三地更深地连接在一起”。

他说,随着粤港澳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三地的居民对彼此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将共同致力于这片土地的发展。因此,他也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了一个选择:“大湾区,或者放宽到整个大陆,市场很大,如果找准发展的立足点,一定会有很多的机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