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珠三角芯片恩仇录( 二 )

如何才能基业长青?

无论是趁势而起的芯片玩家,电子产业链其他零配件供应商,还是消费电子终端品牌,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在人口、土地、出口红利走到尽头之际,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产业链玩家如何才能走出惯性的“短平快”模式,开拓长青基业?

下海淘金

1993年,作为在北京IC界浸润近十年的老人,赵广民来到了珠海,进入了一家台资IC设计商—珠海亚力,并在其中担任要职。

赵广民和段永平一样:1982年进北京电子管厂,1988年念完硕士。只是,赵广民当时在清华和西安交大学的都是半导体专业,其在北京电子管厂做的也是半导体;段永平先于赵广民5年时间到广东,到了1993年,段永平在中山的“小霸王”已经做的风生水起。

原创<br> 珠三角芯片恩仇录

在90年代,大批台资厂商来珠海设IC设计公司,除了环境因素,适当将研发与市场隔绝,也是考虑之一。1995年,赵广民和后来全志科技的创始人之一张建辉合作搞研发,赵广民负责电路设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