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70年变迁:从“0”开始的故事( 三 )

年过花甲,在心血管领域奋斗数十年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顼志敏回忆,在药品匮乏的年代,这些降压药对患者来说无异于“救命药”。“那时候3~4组降压药一起服用是常事,多的甚至需要七八组药品。在一些社区,服用利血平和利尿剂后,患者血压达标率可以达到50%~60%。但从更大范围来看,服药后的达标率也仅在10%以下。”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吹响了工业发展的号角,大批工人投身工业建设,然而很多工厂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因高血压而缺勤的工人,而且许多病人无论怎样长期治疗,无论用多少种药血压总是降不下来,达标率一直很低。但问题存在多年总是无法解决。

降压药70年变迁:从“0”开始的故事

老照片:吴英恺(左二)与洪昭光(左四)等专家合影

“你要是能发明出一种一天只吃一次的药,那我们的病岂不就全好了?”一位工友的真心实话让正在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原北京朝阳医院洪昭光大夫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新型降压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