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央最新财政货币政策:财政将更加注重质量,货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则是“认识上的进步”( 二 )

滕泰分析,财政政策方面,从总量上来讲,像过去十年前那样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历史阶段已然过去了,但在很多方面还有空间(仅举一例,如城市排水管道等一些惠民生工程方面),因此要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和效果;减税降费则是极积极财政政策的另外一种体现。总之,粗放式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无论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地方政府金融杠杆来看,未来都会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质量。

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滕泰认为,“流动性合理充裕”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总体来看,从2012年以来,社会舆论对“放水”的批评一直比较多,所以决策部门不得不提怎么防止大水漫灌的一些措施,仿佛货币政策真的能执行一些结构性的功能。事实上,过去几年执行下来发现,这是不现实的。全世界的货币政策总体来讲,一个就是调节资金价格,也就是改利率,再者是总量政策。

滕泰认为,资金本身,天然会流向低风险、高收益的地方,流向有硬资产抵押的地方,在中国的话还会流向有潜在的政府担保的地方,比如说国有企业。这些流向的规律很难改变,在不能改变规律的情况下,一旦减少货币供应,自然就会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受到冲击;反过来,若是放水,会优先流向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和股市,这是必然的。如果因为不想让资金流向房地产、国有企业和股市,就控制货币量,那就会造成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企业受到结构性的冲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