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曾被官媒点名批评的“作业盒子”,更名后能顺利转型吗?( 三 )

没过多久,主打校内市场的作业盒子也“沦陷”了。10月底,人民日报发文《内容不过关,资质难甄别,安装靠强制,教辅APP缘何变了味》,点名批评作业盒子。

文中直指作业盒子变相收费,在使用APP时,签到和学习卡要充值,改错题要用体力值,体力用完得充会员或买体力卡才能继续改错。另外,作业盒子内部设置多个游戏化程序,通过游戏闯关刺激用户付费。

据媒体报道,在作业盒子APP的首页、二级菜单中能够看到大量诸如“PK、夺宝、兵器库、体力值”等游戏行业经常用到的引导方式来刺激用户消费。虽然游戏的核心仍是学习,但这样的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利用未成年人的“弱点”进行盈利。

学习类APP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影响了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今年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并明确要求,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然而在《通知》发布后半个月,有采访人员发现作业盒子仍然存在引导收费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