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铜鼓部落大酋长的重器( 六 )

早在1975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古墓群出土了中国最原始的铜鼓,铜鼓“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烟痕”;经用碳十四测定,确认这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中国西南古代濮族人铸造和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圆墩形单面铜鼓。铜鼓源于铜釜,这是一个“釜鼓并用”的先例,盐源老龙头出土的铜鼓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回到这面铜鼓本身,在凉山州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真身”:铜鼓鼓面直径26.2、肩径32.6厘米、腰径26.8厘米、底径35.6厘米,厚0.4厘米、高23.8厘米;鼓面直径大,高腰,合范铸造,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较高而突鼓,鼓面较宽但小于胴部,亚腰,圈足外侈,腰与足接合部有明显转折;腰腹部四面各有一个桥形耳。

形状朴拙、造型简洁是这面铜鼓给人的第一印象。再细看,鼓面正中有十芒太阳纹,芒与芒之间装饰有小圆圈纹和竖线纹,围绕太阳纹还装饰有四只翔鹭,外围还有两圈圆点纹间以折线纹;铜鼓腰部上部装饰有斜线树叶纹,下饰两周圆点纹间以折线纹,纹饰皆为突出的阳线。

铜鼓不能“说话”,或者鼓面上的花纹就是它对曾经那段岁月沉默的“表达”,真实且毫无虚妄。太阳纹是铜鼓中出现最早和最普遍的图腾,把时间推向2000年前的盐源盆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在生活劳作中,逐渐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正所谓“万物有灵”,太阳纹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对于神灵的敬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