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周围,被剥离外层的死亡行星内核,存活最长可达10亿年!( 二 )

天文学家已经确定 , 由这种破坏所产生的核心可能是可探测到的 , 并且能够存在足够长的时间 , 以便在地球上被发现 。 上世纪90年代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Alexander Wolszczan教授利用一种探测恒星发射的无线电波方法 , 在脉冲星轨道上发现了第一颗被证实存在的系外行星 。 研究人员计划在电磁光谱的类似部分观测白矮星 , 希望能取得另一个突破 。 白矮星和绕轨道运行的行星核心之间磁场可以形成单极电感电路 , 由于其金属成分 , 核心充当导体 。

来自该电路的辐射以无线电波形式发出 , 然后可以被地球上的射电望远镜探测到 , 这种效应也可以从木星和木卫一(Io)上探测到 。 然而 , 科学家们需要确定这些核心在剥离外层后能存在多久 。 研究模型显示 , 在许多情况下 , 行星核心可以存活超过1亿年 , 最长可达10亿年 。 天文学家们计划将研究结果用于阿雷西博(Arecibo)望远镜和格林班克(Green Bank)望远镜等望远镜的观测时间 , 以试图找到围绕白矮星的行星核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