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变坏是从嘲笑专家开始的( 四 )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垄断 , 但并未铲平知识的门槛 , 比较可怕是 , 它还放大了「达克效应」 , 这是一种个体认知偏差性——「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 , 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 」简单地说就是 , 越愚蠢的人、越会高估自己 。

「达克效应」在人群中的扩撒 , 进一步加剧了专家声誉的节节败退 , 直接引发了反智主义的回潮 。

美国是全球反智主义文化的故乡 , 清教徒文化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 , 长期以来 , 美国人对专家和知识分子都抱有一种想法 , 认为他们不仅在操控普通人的生活 , 而且还做得很差劲 , 特朗普在推特里每日对专家冷嘲热讽便是明证 。 这种反智主义的种子也乘着好莱坞电影、美剧、音乐 , 一并飘散到世界各地 , 影响了无数的人 。

1962年 ,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伦纳德·霍夫斯塔特注意到这一现象 , 发表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开启了反智主义研究的先河 。 在霍夫斯塔特看来 , 反智主义是「一种对精神生活(life of mind)以及被认为代表这种生活 的人的不满和怀疑;一种持续地贬低这种生活的价值的倾向」 , 更多是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 , 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理智和知识分 子的怀疑和否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