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梵高遇见快手:世界级名画复活,重燃人间烟火( 四 )

“我们希望观赏者能够慢下来,真正地去观察一幅画的每个细节。”这是谭甯的期望,许多展览的游览人次都不低,但一些时候难免受限于人流等因素,变成赶场式的参观,以至于平均下来在每件藏品身上驻足停留的时间,不过6秒。

她乐意看到观众在展览现场“梵高躺”。那是一种更深度地和艺术接触的方式。置身画中,让观众走进梵高的视角,去感受画作里那些动态的生命,“激发出新的美学体验”。

事实证明,她成功了。艺术圈人士、科技界人士、一家三口和年轻人几乎挤爆了展览。一位社科院白发苍苍的退休学者专程找到她,说自己要赶在白内障手术之前看一次,“看了这个也不必再去南法(指法国南部阿尔勒地区,在梵高整个绘画生涯里,阿尔勒的日子是他最为高产的时期,笔者注)了”;一位上海的游客因为展览限流的缘故始终未能进场,他因此更改行程,在北京多停留三天,每天都跑去现场“捡漏”,最终得偿所愿进场参观。

“什么都不做,哪怕只是发呆,也很愉悦。”有观众说。

“像流动的梦境一样,能感受到艺术家的‘自我’真宝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