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拍灾难片( 二 )

这并不是说,末日题材的灾难片就不要体现生活了。恰恰相反,那些受欢迎的同类影片如《后天》《2012》都有不少生活化的细节,以体现极端情境下被浓缩的人类本能和人性善恶面。这一点,《上海堡垒》似乎也试图学习,譬如片中有类似“爱一个人,就要像生命只剩五分钟那样用力”的独白。只是,缺乏有力的剧情支撑,这种鸡汤式台词终究无法引发观众内心任何波澜。

事实上,《上海堡垒》十分依赖旁白与独白,时而用来交代剧情,时而用来阐释角色内心。在号称自己运用了多少高科技特效镜头的同时,其剧本创作的手段竟如此贫瘠匮乏,这种对比难免让人失望。

更令人失望的是片中角色的牺牲。牺牲,通常是末日题材的影片中,人类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或更深沉的爱,所作的一种超越自身生存本能的选择。简单说来,这种戏份通常会让观众震撼、感动甚至落泪。但《上海堡垒》的牺牲戏份却令人发笑,因为片中很多角色的死亡,从逻辑上来说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受伤不重的指挥官,非得按下建筑的自毁按钮,跟已经动弹不得的敌人同归于尽;比如早就将战斗的指挥权移交给年轻人的高层领导,非要等着敌人空袭,就是没想过早点撤离……这些毫不合逻辑“强行牺牲”,简直就是侮辱观众智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