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遭恶评 导演滕华涛:小学毕业作品不完美( 五 )

小说一行半,后期一年半

原著中的上海大炮、上海陆沉都是宏大壮观的想象,电影中如何呈现?滕华涛感慨:“小说一行半,后期一年半。”

《上海堡垒》中有1600个特效镜头,“特效量是相当大的,有一些镜头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效处理,但它其实是有的,因为它发生在未来几年的上海,所以,环境、背景,甚至一个小的道具,都会有一些镜头需要处理。”

滕华涛表示,特效虽然都是一些常规动作,但不是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关于未来世界、世界观的架构,这个说起来实在是太多,而且可能花的时间也太长。从最开始第一张概念设计图开始,我就开始解说这个事,可能重复几万遍,要不停地跟各个不同的部门讲所有的概念和想法,但又很难用一两分钟讲清楚,我们所有的概念到底是怎么出来的。这个真的是我们思考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拍摄时剧组在无锡影视城占用了五个摄影棚,搭了五个多月才陆续进场拍。滕华涛很满意美术部门和道具部门在概念设计基础上搭出来的实景。“这些实景搭建出来,对我们的后期有一定的帮助。它不是一个纯绿布的所谓视效电影,很多演员需要碰到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电影中角色使用的操作系统,其实每一张椅子都是做出来的,只是它前面的屏幕是纯CG完成的。这些操作系统的使用和操作需要跟演员有互动,不可能完全靠视效完成,所以要做成实际的东西。另外,演员还需要了解这个操作系统,除了屏幕以外都需要实际能使用,所以主演、群众演员,都需要做一个操作系统使用培训。每套系统至少有三套不同的功能,三套不同的操作体系。后来我们编了一本小册子,发给每个人,让他们去熟悉。比如说泡防御的系统、无人机的系统、自行火炮的系统都如何使用、大致的位置上是什么功能、整个操作手势和步骤是什么。每一套系统都有一个完整的使用手册,交给大家去训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