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与LP“开撕” 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 八 )

利字当头,一些理财顾问在为客户推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时,并不是从产品的收益前景和安全性考虑的,而是根据基金的名气进行推荐。“这样一来,只要为投资人推荐IDG、红杉、经纬等大家口中的知名投资机构、或有上市企业背书的机构,投资人就会非常信任地把钱交给他们管理。至于后续基金的管理人是谁,所投项目如何,回报如何,很少有投资者能辨别清楚。”

这就导致当产品收益远远无法达到LP的期望时,投资人才发现,作为中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在拿到中介费后,早就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而投资人只能自己承担风险,因为最新修订的《资管新规》打破了刚性兑付,“保本”时代结束了。

而第三方财富机构还能在“灰色地带”生存多久?随着2017年之后,中国金融金融市场去杠杆,实施“穿透式”的底层监管以来,这种“擦边球”的操作手法必将最先暴露。

回到GP和LP本身,从2008年市场“开闸放水”,资本市场水漫金山,双双赚钱赚到手软;到2018年监管收紧,GP/LP纷纷勒紧裤腰带,彼此怀疑。这对恩爱搭档该如何度过婚姻中的三年之痛、五年之冷、七年之痒、十年之伤?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关系裂化,与其责备对方不尽责,不如想想财富到底落入了谁的口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