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价值最大化”之梦( 五 )

然而《九州幻想》创办后不久,内部的裂痕便开始显现,不到两年后暴露在公众面前。2007年4月,今何在发布“告别信”,海洋的比喻在末尾再度出现:“但现在……这个世界还没有成为大海,却已经没有了水滴的洁净。那么,不如让这个小泥坑轰轰烈烈的灭亡,在一场新的暴雨之中。”

“变成海洋”的计划便分崩离析,江南的赚钱方式和账目问题成为了矛头所在。

在直接对话失败后,今何在隔空对话江南:“不想用你那种方式赚钱,”并在九州论坛中直接抨击其“拿公司的钱做自己的事情”,用私自加插广告页等形式攫取利益,且“账目不公开,很多东西无法查证”。在论坛的回应中,江南强调合伙人之间的分工,强调新创公司资金来源的重要性,但是,江南2006年在北京创办的《幻想1+1》杂志,事实上和《九州幻想》形成了竞争关系,等等事实,是江南一直无法解释的。

“兄弟反目”的戏码足够让人唏嘘,大角的挽留让今何在继续担任《九州幻想》的主编,而江南在2011年创办的《九州志》杂志,更被看做是南北九州正式分裂的一个标志。

如果说“矛盾冲突”的形式和展开是戏剧体裁赖以生存的根本,那“九州散伙人”这出戏,就有着足够多的矛盾冲突和足够复杂而精彩的展开。江南和今何在等人的争吵与纠葛,也从当时绵延至今,诞生了无数的梗,甚至形成了一种圈层文化。“五黑框”、“冒学”、“过年打孩子”等等经典的梗,成为了关注者经久不衰的谈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