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电商不断“造节” 怕是只为自己“造惠”( 二 )

对不少消费者来说,对比价格、分析优惠搭配、拖入购物车等待下单这些,已经是每逢网络购物节时再常见不过的场景。以天猫“双11”、京东“618”、苏宁“818”等为代表的促销活动,已悄然培养起消费者的购物节文化。在电商不断“造节”的大背景下,也有若干新的问题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包括:价格是否真的优惠?产品质量会打折扣么?消费者售后维权难不难?

现实中,像小佟这样先选好商品、等购物节再买的网购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多。据了解,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双11”“618”“818”等这些购物促销活动的火爆。有数据表明,2018年“双11”一整天,天猫的交易额达到2135亿元,创历史新高;在今年的京东“618”活动上,18天的累计下单金额也达到2015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一些商家为了在购物节期间保住自身利润,确实会使用一些“先涨再折”的“伎俩”,有的卖家甚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此同时,购物欲“攒”到购物节再释放、“平常不买等购物节再买”,也让非购物节期间电商消费疲软的症结显现。

其实,每一次购物节的体验并非总能让所有人称心如意,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价格的争议、质量的质疑、维权的艰辛。有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商家‘套路’了”,商品显示的折扣力度虽大,但很可能是“先涨价后打折”。价格是一方面,产品的质量是否与非促销日时相同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前就曾有媒体曝出,有些商家存在“电商专供”的情况,产品的价格是低廉的,但质量却是“不敢恭维”的。一些消费者并不知自己购买的是“专供网络”产品,只以为碰到了促销减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