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 张家辉“承包”了港产警匪片( 五 )

港产警匪片的高票房和低口碑,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港产警匪片类型化程度非常高,观影门槛降低;但另一方面,这种高度类型化也导致港产片缺乏创新,更接近“产品”而非“作品”。《扫毒2》导演邱礼涛坦言:“电影是创作,创作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求新;但有时候也不能太新,市场无法接受。”

近年香港警匪片喜欢做“系列”:《扫毒》系列围绕“缉毒”,《使徒行者》系列围绕“卧底”,《追龙》系列打造“枭雄”,《杀破狼》系列主攻打斗……系列电影毫不费力就可以享受IP红利,但也因此,不少系列电影陷入了题材雷同、无法超越前作的困境。《使徒行者2》直接从“找卧底”变成了“香港特工”的故事,但是剧本漏洞太多,加上抛弃了“找卧底”的悬念,观感反而低于上一部。

情怀和动作场面成为了港产类型片的卖座法宝。可以看到,近年的港产警匪片均有意在片中加重这两方面的笔墨:设置两个以上的男主角,为他们安排一段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设计大量枪战、爆破、飞车等视觉奇观,刺激观众眼球。不少续作都出现了仅靠大场面支撑、剧本不过关的问题,导致系列口碑下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