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改造需要“微整”的智慧(文化只眼)( 二 )

在全国范围内,大拆大建的做法并非个例。有的古城所在地发展旅游,动辄上马大项目、大工程。大笔的投资花出去了,大量的古建筑拆没了,大批的原住民迁走了,古城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即便新建了许多华丽精美的设施,也会让人觉得失真、失味。

由此看来,山海关古城改造采取“政府支持引导、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微更新”模式,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索和创新。当地政府集中有限财力投入到古市集的更新改造,以此来营造文化品牌、唤起社会关注,可以说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就像当前美容界流行的“微整形”手术,古城改造也要避免伤筋动骨、改头换面,而是在尽可能保留原始风貌、韵味的前提下,对一些缺陷和瑕疵进行精准调整、细节优化,达到整体形象提升的效果。

还需强调的是,古城改造不只是“整形”,更要呵护古城的“魂”。这个魂,就是古城千百年来延续传承的历史文化精神,是一代代居民在此生活、生产的故事。古城开发改造切忌过度商业化,重点要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才能留住居民、留住传统、留住记忆。深入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讲述古城故事,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并在当下的生活中不断孕育出新故事,这样的古城,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和魅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