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美女“弃航从发” 左手美发刀、右手快手托起时尚“新美业”( 三 )

恶性循环,这是拿起美发刀后的卢雅婷对行业最直观的认知。

理发店小哥在“求办卡”时的巧舌如簧、被理发师剪头后的丑照对比、夸张难看的造型被冠以“Tony老师”的前缀,这些流动在社交媒体上的谈资随处可见,影响着大众对行业的态度。哪怕是时尚娇丽的卢雅婷,当和人交流说出自己的职业时,得到的回复是清一色的轻蔑:“哦,你是剪头发的啊。”

“最心寒的不是有人成心损我们,而是下意识中带出不屑的语气,那才让人恐惧。”她说。

大众对于美发行业的歧视结结实实地砸向了这个姑娘。年轻的卢雅婷发现,在认知的群体性偏差下,从业人员的热情被大大降低,尤其是高学历、高专业度的从业者不愿意加入美发行业。这也导致了行业门槛一降再降,难以保障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曾一度在行业内形成“招人难—降门槛—服务差—口碑差—招人难”的恶性循坏。

虽然卢雅婷也是行业歧视的“受害者”,但她也表示了理解:“确实有这种现象,有的美发店流程很不规范,把培训过程放在了实际的操作中,把客人当成‘小白鼠’练手,换我我也有意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