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关厂为新造车势力代工 破解汽车产能过剩困局( 八 )

文/本报采访人员 李东颖

专家观点

代工是解决闲置产能的最好出路吗?

相比于停产、关厂或卖地,为新造车势力代工成了众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还算不错的选择。

但很多专业人士认为,代工只是过渡策略之一,“固定资产损耗停不下来,代工赚点算点。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代工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位自主品牌内部人士表示。

近日,有消息称,已拟定的代工管理办法草案要求以研发投入、产能、销量作为限制条件,对代工和被代工车企的门槛大幅度提高。如过去3年内在国内的研发投入至少达到40亿元人民币;过去2年在全球范围内的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至少达到1.5万辆;代工合同需签订3年及以上,且在同一地点的代工年产能至少达到5万辆;企业需有或高达数十亿人民币的实收资本;最多只能由两家车企为其代工等。

“代工模式更像是一种过渡手段。因为随着产量和销量的增长,自建工厂,拥有自主的研发、生产实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有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生产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