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恶”是AI第一准则

“不作恶”是AI第一准则

“新技术往往会有‘双刃剑’效应 。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委员、迪蒙智慧交通董事长向隽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一方面 , 人工智能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社会投资、就业和民生福祉 , 乃至全球格局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另一方面 , 因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随之而来的隐私泄露、信息安全乃至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 也引发了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讨论 。

人工智能新技术如何在不触及安全与道德的底线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向隽表示 , “不作恶”应该作为人工智能的第一准则 , 并且通过法律、技术和道德等多层面规范实现良性发展 。

警惕人工智能版“红旗法案”

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无人驾驶、机器翻译、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 并且在便捷性、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 “人工智能越普及 ,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应该更缜密严格 , 而不是寄希望于一开始就设计出一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人工智能系统 , 更不该一刀切试图阻止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 ”向隽对包括旧金山在内的美国三个城市立法禁用人脸识别技术表示怀疑 。 他认为 , 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 只会让美国更多城市错失人工智能时代机遇 , 重蹈英国“红旗法案”历史覆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