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十几万的进口抗癌药 将被更经济、有效的“中国制造”替代( 二 )

小药丸撬动大产业,苏州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电影《我不是药神》,让观众深切体会到我国新药研发滞后、依赖进口所导致的悲哀和无奈。这两年大热的PD-1单抗药物,对一些几乎被判了死刑的癌症病人来说,目前是唯一的治疗希望。但对于患者来说,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高昂的费用。在美国,这一治疗费用每年约为20万美元。

去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的信达生物制药与国际知名药企礼来制药携手开发的肿瘤药物“达伯舒”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中国首个具有国际品牌的国产PD-1单抗新药。而企业创始人俞德超最初的使命,就是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药”。未来动辄十几万的进口抗癌药物,也将被更为经济,更为有效的“中国制造”替代。

看似不起眼的一颗小药丸、一管注射液,实则是创新智慧和奋斗的心血。而任何一家突飞猛进的生物医药企业背后,一定存在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厚基础。信达,就是苏州加快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一个典型。

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了一批像俞德超这样的海归高层次人才。大家更喜欢称这里为“B村”,这一亲切称呼由产业园英文名BioBay演变而来。这里已集聚460余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在业内声名远扬。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中间的第三方服务……“村里”一应俱全;中试、毒理分析、伴随诊断……“邻居”们都能做。“B村”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苏州工业园区的目标,就是争取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