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在中国大陆,鸿海能去哪儿?( 二 )

同时,“富士康撤离大陆”的信息变得敏感。6月17日,鸿海大陆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发表声明称,“相关流言均为不实信息,目前富士康大陆各园区生产经营有序进行,无撤资现象发生。”“未来,富士康仍将持续扎根大陆,深耕发展。”

鸿海在中国大陆拥有40多个生产基地,发力工业互联网的转型之作“工业富联”(601138.SH)也于2018年6月8日在上交所上市。扎根大陆是必然,但是,正如郭台铭此前所言,中美对峙持续下去,制造业的全球供应链可能将被迫按照中国大陆与美国重新布局,不确定性变大。

此外,全球手机市场饱和、大陆人工成本增加,多重因素在推动鸿海加快变“中国制造”为其他制造的进程。富士康像国内制造业的一艘大船,在产业转移之潮中率先起航。目前看来,印度和越南,是部分产能转移的首选之地。

订单变化:苹果式微,华为转单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商,鸿海有相当部分业务依赖苹果公司和中国。

鸿海旗下的富智康集团(2038.HK)(下称“富智康”),主要为全球手机行业提供垂直整合制造服务业务,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业务模式的系统组装业务,即手机代工,是鸿海过去主要业务模式的典型。其行业门槛低、毛利率低,受人工成本影响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