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家门口 为何难有好医生?( 八 )

吴国平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航空总医院的骨科专家。周五早晨,刚刚忙完两台手术,他就照例到附近的天通苑社区医院出诊。每周五来一次,一次半天,不知不觉,他已和科里的医生们轮流坚持了两年多。

出于对三甲医院专家的信任,平时门可罗雀的社区医院,短暂热闹起来。不少病情急需干预治疗的患者,也由此被医生发现,优先安排住进上级医院。而这样的由下至上,推荐转诊的程序,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几乎是常态。比如,在英国,只有10%的门诊发生在医院,内容大多是一些专科病和大型手术,其余的90%,由遍布各个社区的医生私人诊所完成,自然也就没有了患者拥堵医院的烦恼。

记者调查:家门口 为何难有好医生?

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 吴国平:医疗体系就像一个循环,基层的医疗网点就是微循环,如果微循环的环境不好,那整个循环系统就要出问题。为什么很多一些大医院大夫不愿意到基层来?利益受到影响,我在大医院看病,我时间放在这个地方,效率是不一样的。

此次卫健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就是以经济杠杆,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相当于创业当老板,凭技术为自己赚钱。心态转变,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