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月子中心:收费动辄上十万被指暴利 多数机构仍在赔钱( 七 )

“月子中心最早不是由健康专业人士发起的,而是社会资本以办企业的形式做起来的。企业家们多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管理和运营,不可避免地带来不专业、不规范问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

新三板智库研究员邱弘毅指出,由于行业监管不严,准入门槛较低,国内的月子中心鱼龙混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母婴保健从业人员的资质确认机构尚未建立,国内多数母婴护理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是非专业的,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也大多采用内部培训形式,课程内容、培训时长、考核项目都由月子中心自行决定,缺乏统一的从业人员资格标准,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高低不一,造成了母婴护理机构服务的良莠不齐,从而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在国内,由于月子中心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且监管不严,导致行业中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很低。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母婴护理服务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区域性竞争,地域化销售特征明显,属于典型的零散型竞争。”邱弘毅说。

大美股份也曾在风险提示中写到,目前,中国的母婴护理行业正处于成长期,由于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优势企业存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机会。如果不能持续紧跟行业发展的方向,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推广,加大产业链的建设,增加公司多元化的经营能力,公司将存在市场份额被挤压、毛利率逐步下降导致的持续经营风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