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舞台戏剧还是现实生活( 五 )

每个人都是主角

陈彦在写舞台剧《西京故事》的时候搜集了很多素材,但由于舞台剧体量有限,大量素材没用上,于是创作出了同名小说,市场反响很好,之后还被改编成了同名电视剧。陈彦认为:“戏剧创作是在时空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戴着镣铐起舞,正是这种限制要求作家注重构成技艺。小说对构成技巧要求很高,多年的戏剧创作经验对我进行小说创作大有裨益。从某种程度来讲,是舞台剧创作教会了我如何进行小说创作。”

陈彦认为:“舞台剧和小说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舞台剧、影视剧追求上座率、收视率,小说也需要读者,虽然各自的创作规律不同,但内在的互补性不容忽视。小说可以向舞台剧借鉴浓缩的技巧,舞台剧在呈现小说的思想性方面要再提升。我常鼓励年轻编剧写一写小说,二者是互相滋养的。” 陈彦在《主角》中还写到很多戏曲知识,这些并不是闲笔,对不了解的读者来说是一种艺术普及,但并不生硬,因为插入的戏曲内容跟人物的心境、故事的推进是相关联的,比如忆秦娥遇到苦难时写到的《游西湖》唱段,跟她的心境是类似的。

小说一定不只是写给文艺界看的,社会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能找到里边的意味。小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一定是鲜活的生命,配角也不能写成道具人物。《主角》中大概有200多人,陈彦借忆秦娥这个人物,借秦腔这门艺术,阐发了他所认知的1976年到2016年。小说、舞台剧不是写概念,第一任务是塑造人物,人物鲜活了,才能承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戏剧里边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做主角,谁愿意给人做配角?甘当配角,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无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