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机器人大会:这一次,机器人真的来抢饭碗了?( 四 )

该负责人表示,在人机协作的场景下,露天巡逻的工作可以移交给机器人,而人主要是进行后台监测和远程处置。

尽管科技的进步非常可喜,但这位负责人坦言,这种人机协作的场景依旧属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畴。

他告诉采访人员,机器人的功能是“聚焦而专业”,但“泛用性”不如人,比如,人类保安能做一些“帮人指路”等随机发生的事情,但“尚未输入此指令”的机器人就做不到这一点。他相信,科技的进步需要一个过程,这种“弱人工智能”的协作方式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人类的安全便利或许更为重要

事实上,不只是人的“饭碗”,就连鸟、鱼、狗等动物的“岗位”,也面临着被仿生机器人取代的风险。

比如一款在现场引发多次围观的白色仿生鸟,翼展约两米,体重却仅有450克。它拍打翅膀,就能自主起飞降落,并实现可以灵活转向的空中飞行或滑翔。

“它的功耗仅为25瓦,是一种高性能、超轻型飞行模型。”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汽车行业大客户经理白洋介绍,该仿生鸟成功地将高能效的技术与自然模型相结合,其实用价值在于,智能飞鸟用于直线和旋转动作的耦合驱动技术,可用于水力发电机以及过程自动化中的新型驱动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