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票一天狂售1500张,看完这部话剧要8小时《静静的顿河》引发戏剧狂澜( 五 )

看完话剧的他们,这么说——

这部戏前几天刚刚在北京演完。不同于一些超长话剧观演途中观众或猛灌咖啡或狂囤食物,凭借原著小说扎实的文本和演员精湛的表现,完整看完《静静的顿河》似乎并没有太大压力。

北京观众普遍表示,8小时的观演过程一点儿也不枯燥,很容易就投入到舞台营造的情境中去了。演出于凌晨2点结束时,一楼的观众全部起立向演员们鼓掌致敬。

81岁的陈薪伊导演特别高兴地告诉媒体,“太好看了,这个年龄全程都没有感到疲倦,自己小时候看过《静静的顿河》的小说和电影,这次看到舞台上的表演还是被震撼了,是那段岁月的记忆。”

女高音歌唱家幺红说,她非常高兴在剧中欣赏到了大量俄罗斯民歌:“它们的戏剧跟音乐那么契合、贴近,所有演员年龄虽小,但把民歌演绎得那么到位,所有音乐跟情感、剧情紧密相连,让你觉得这些音乐和演唱就是从情感中生长出来的,是为了宣泄情感而不是为了音乐而音乐,自然到没有一点痕迹。”

“这就是俄罗斯!全世界独一份儿的俄罗斯的东西!”演员濮存昕观后感慨,该剧在民族化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成功,让作品“从沉重的土地上飞翔起来”。他认为该剧已经完全不同于小说,而是从小说中抽离出来一群形象。“我们的话剧有时更多依附于情节,但他们只要能唱的就一定去唱,有很多浪漫的情绪性的东西,能量非常大。焦菊隐先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提出话剧民族化,寻找我们的民族题材、性格、风俗和精神,但直到今天我们仍在捕捉这一方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