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企业落户之争 巨额诚意金未必引来真凤凰( 六 )

值得注意的是,近10年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分身”出“第二总部”,且入局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济南、深圳等多个城市,顺丰被同时认定为当地的总部企业;而在成都、南京等城市的认定名单中均可找到苏宁的身影;小米第二总部已落户武汉;映客也在长沙打造起它的“第二总部”……据其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至2017年间,有45家公司公布了“第二总部”的选址,而仅2017年一年,该数字已达18家。

当前,国内本土企业“第二总部”的争夺集中在热门二线城市之间。武汉、成都、南京、西安等城市成为了企业的选址首选,主要归功于这几个城市都拥有多所高校资源,企业在寻找最适合孵化“第二个家”的落脚城市时,高校的数量和学生质量肯定是考量的关键因素了。

不难理解城市对于“总部”的渴求,但是也有人担心,地方政府投入巨资引来的可能只是“二总部”或“功能型总部”,是否会让巨额补贴打了水漂,或助长了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

胡汉辉认为,总部公司是一个成熟的企业,不是说你给它多少优惠条件,它就往你这来,它一定是首先从自己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这个问题,“首先这些总部企业自身觉得在这儿有可持续发展的前途才会来”。(采访人员 张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