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真一波厉害的操作( 三 )

局外人对这几天鞋圈的火热表示看不明白,炒鞋的段子倒是一波一波刺激着热衷于此的圈内人。“知名球鞋‘倒爷’囤了127双Yeezy 750 Boost,卖出后两天获利约150万元人民币。”“25岁青年拿着家里给的首付进入炒鞋圈,现在月入百万元。”

等一下,先不要被“月入百万”的神话故事砸晕脑袋,炒鞋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可忽视。据相关报道,炒鞋的投资者在一些球鞋交易APP上可以变相获得金融机构的杠杆资金支持,这是币圈APP所不具备的功能性。根据毒APP、Nice APP提供的信息显示,有金融消费平台可以为购鞋用户提供分期付款服务。由于正常的买鞋子来穿,与买鞋子来炒行情都在同一个APP上完成,这其中就存在用户借钱实现加杠杆炒鞋的可能。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真正想穿鞋的买不到,买到鞋的人不为穿。炒鞋,俨然成为一种资本游戏,还是风险比较大的那种资本游戏。以至于不久前国内某球鞋交易平台发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议书,提出球鞋是广大消费者体验潮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球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听听这口号,耳熟吗?

不过,炒鞋倒也不是无用的,鞋成了金融产品,一些00后炒鞋甚至学会了一套套的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劲头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还是要提醒一句:炒鞋有风险,入圈需谨慎。

推荐阅读